發布日期:2020-10-16點擊次數:4
作品賞析
作品《溫室的母子》是賴傳鑑(1926-2016)創作於1997年以人物親情為主題的作品,畫中描繪男孩幫忙母親栽種花朵盆栽的情景。男孩處於畫面左側,他手裡捧著小盆栽,眼神半閉向下凝視著母親彎腰整理園藝的情景,乖巧靜候著母親下一步指示,母親則位於畫面中心,她彎曲著腰背映射出明亮的反光,成為畫中醒目焦點。周遭的花朵、澆花壺、手推車和放在前景桌面的包裝,暗示著工作環境的性質,它們以母親為中心分散畫面四周,使作品整體充實而穩定和諧。
《溫室的母子》呈現出賴傳鑑自早期印象派(Impressionism)寫實明亮風格到半抽象抽的嘗試後,晚年又再回歸具象的樸實表現。搭配色塊分割手法勾勒出形狀的體積感,向光面與陰影面、冷暖色調的對比運用,使畫面在褐色主調下更顯韻味。
這件由賴傳鑑搬遷桃園平鎮市設立「碧瑤畫室」後的作品,反映出他對色彩情感的強調,他認為繪畫是色彩的詩,除了表現空間關係,同時也表現出時間性的感受和象徵性的情感。
《溫室的母子》呈現出賴傳鑑自早期印象派(Impressionism)寫實明亮風格到半抽象抽的嘗試後,晚年又再回歸具象的樸實表現。搭配色塊分割手法勾勒出形狀的體積感,向光面與陰影面、冷暖色調的對比運用,使畫面在褐色主調下更顯韻味。
這件由賴傳鑑搬遷桃園平鎮市設立「碧瑤畫室」後的作品,反映出他對色彩情感的強調,他認為繪畫是色彩的詩,除了表現空間關係,同時也表現出時間性的感受和象徵性的情感。
藝術家小傳
熱愛藝術與文學的賴傳鑑(1926-2016)生於桃園中壢,1943年赴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系,但因戰爭而中斷返臺。其後他在臺灣任職翻譯和教職工作,閒暇之餘創作新詩、小說發表於《中華日報》、《新生報》、《臺灣晚報》和《今日之中國》、《臺灣文藝》等報刊,因此而結識吳瀛濤(1916-1971)、龍瑛宗(1911-1999)、吳濁流(1900-1976)等文學家。
此外,賴傳鑑也不懈於繪畫創作,自1951年起便積極參與臺陽美術特展、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、全國美術展,並屢獲大獎,他對藝術的堅持和文學的熱愛,交織出作品裡特有的詩性韻味,熱衷於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和立體主義(Cubism)之色彩空間的切割與構成,也常與李石樵(1908-1995)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楊三郎(1907-1995)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交流。
賴傳鑑在畫家何肇衢(1931-)力推下,在1967年臺北「海天畫廊」舉辦首次個展,隨著作品倍受肯定,不但出版《天才之悲劇》、《巨匠之足跡》和《埋在沙漠裡的青春》等藝術參考書籍,也獲邀參與日本東京都亞細亞美展、IFA國際美術展、中韓美展等國際展覽。時至1980年代,在政府鼓勵地方美展的政策上,他創立「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」,協助地方美術發展,對於桃園地區藝文活動的指點和栽培,功不可沒。
此外,賴傳鑑也不懈於繪畫創作,自1951年起便積極參與臺陽美術特展、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、全國美術展,並屢獲大獎,他對藝術的堅持和文學的熱愛,交織出作品裡特有的詩性韻味,熱衷於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和立體主義(Cubism)之色彩空間的切割與構成,也常與李石樵(1908-1995)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楊三郎(1907-1995)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交流。
賴傳鑑在畫家何肇衢(1931-)力推下,在1967年臺北「海天畫廊」舉辦首次個展,隨著作品倍受肯定,不但出版《天才之悲劇》、《巨匠之足跡》和《埋在沙漠裡的青春》等藝術參考書籍,也獲邀參與日本東京都亞細亞美展、IFA國際美術展、中韓美展等國際展覽。時至1980年代,在政府鼓勵地方美展的政策上,他創立「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」,協助地方美術發展,對於桃園地區藝文活動的指點和栽培,功不可沒。
藝術家其他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