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典藏精選典藏

:::
發布日期2020-10-16點擊次數:48
牧原
作品賞析
賴傳鑑(1926-2016)作品《牧原》是創作於1967年的半抽象作品,畫面表現以黃褐色為主調、以馬匹為題材,其中左邊的馬和右邊的騎馬牧童將構圖穩定分配,拉長、填滿於畫框之中。作品裡的馬匹可分為兩種勾勒形式,其一是靠近觀者的馬首和身形,用粗線條描繪,另一是分別望向地面的馬匹造型,則採用色塊分割塗繪,形成朦朧的樣態,同時意味著身後還有另一匹馬或者是馬兒低頭連續動態表現,因而形塑了作品視覺的趣味性和活潑感。
此外,作品中大量藉由色塊分割物體造型,這些幾何色塊因厚塗而粗獷樸拙,它們透過明暗程度呈現出物體量感和體積感,呈現堅毅的繪圖力道,使單色調畫面中仍不失田野風光的閑適氣息。
該幅作品繪製期間,賴傳鑑正在桃園中壢的新明國中擔任教師,適逢1960年代臺灣藝壇沉浸於抽象狂潮之中,賴氏也開始嘗試半抽象表現,並常帶有暖色調的紅、褐色,不過他認為此時期的作品尚未完全脫離具象,比較算是一種實驗性的創作歷程。
藝術家小傳
熱愛藝術與文學的賴傳鑑(1926-2016)生於桃園中壢,1943年赴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系,但因戰爭而中斷返臺。其後他在臺灣任職翻譯和教職工作,閒暇之餘創作新詩、小說發表於《中華日報》、《新生報》、《臺灣晚報》和《今日之中國》、《臺灣文藝》等報刊,因此而結識吳瀛濤(1916-1971)、龍瑛宗(1911-1999)、吳濁流(1900-1976)等文學家。
此外,賴傳鑑也不懈於繪畫創作,自1951年起便積極參與臺陽美術特展、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、全國美術展,並屢獲大獎,他對藝術的堅持和文學的熱愛,交織出作品裡特有的詩性韻味,熱衷於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和立體主義(Cubism)之色彩空間的切割與構成,也常與李石樵(1908-1995)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楊三郎(1907-1995)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交流。
賴傳鑑在畫家何肇衢(1931-)力推下,在1967年臺北「海天畫廊」舉辦首次個展,隨著作品倍受肯定,不但出版《天才之悲劇》、《巨匠之足跡》和《埋在沙漠裡的青春》等藝術參考書籍,也獲邀參與日本東京都亞細亞美展、IFA國際美術展、中韓美展等國際展覽。時至1980年代,在政府鼓勵地方美展的政策上,他創立「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」,協助地方美術發展,對於桃園地區藝文活動的指點和栽培,功不可沒。
最後更新日期2024-12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