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典藏精選典藏

:::
發布日期2020-10-16點擊次數:9
山下村庄
作品賞析
賴傳鑑(1926-2016)創作於1997年作品《山下村庄》,畫中藉由一條S形羊腸小徑,引導觀眾視覺深入這件鄉村題材的風景。透過寫意方式描繪出路樹、鄉間村里和遠景山巒,將層疊堆累的屋簷切割簡化為幾何狀,畫面土黃色主調醞釀出鄉間的樸拙實在,暗處陰影則大膽運用紫藍色,突顯出作品裡冷暖對比的色彩張力。
賴傳鑑對白色的使用,從1960年代後半便常出現於作品之中,《山下村庄》靈活運用白色的特質,將近景的房屋、雞隻和遠景小屋等元素呼應連結,構成梯形的構圖結構加強了畫面向內延伸的視覺感,一旁蜿蜒小路也增添了平穩構圖下的活潑感。
從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在自然光景描繪不連續的筆觸色彩,和立體主義(Cubism)剖析視覺結構,流露出潛心研習繪畫的心得,賴氏曾潛心研究布拉克(Georges Braque, 1882-1963)的藝術,更向前輩藝術家李石樵(1908-1995)請教,爾後跳脫結構切割的半抽象表現後,則更醉心於色彩中感性自我的迸發。
藝術家小傳
熱愛藝術與文學的賴傳鑑(1926-2016)生於桃園中壢,1943年赴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系,但因戰爭而中斷返臺。其後他在臺灣任職翻譯和教職工作,閒暇之餘創作新詩、小說發表於《中華日報》、《新生報》、《臺灣晚報》和《今日之中國》、《臺灣文藝》等報刊,因此而結識吳瀛濤(1916-1971)、龍瑛宗(1911-1999)、吳濁流(1900-1976)等文學家。
此外,賴傳鑑也不懈於繪畫創作,自1951年起便積極參與臺陽美術特展、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、全國美術展,並屢獲大獎,他對藝術的堅持和文學的熱愛,交織出作品裡特有的詩性韻味,熱衷於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和立體主義(Cubism)之色彩空間的切割與構成,也常與李石樵(1908-1995)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楊三郎(1907-1995)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交流。
賴傳鑑在畫家何肇衢(1931-)力推下,在1967年臺北「海天畫廊」舉辦首次個展,隨著作品倍受肯定,不但出版《天才之悲劇》、《巨匠之足跡》和《埋在沙漠裡的青春》等藝術參考書籍,也獲邀參與日本東京都亞細亞美展、IFA國際美術展、中韓美展等國際展覽。時至1980年代,在政府鼓勵地方美展的政策上,他創立「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」,協助地方美術發展,對於桃園地區藝文活動的指點和栽培,功不可沒。
最後更新日期2024-11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