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典藏精選典藏

:::
發布日期2020-10-16點擊次數:19
橋
作品賞析
《橋》為賴傳鑑(1926-2016)1962年繪製的油畫作品,主要描寫港邊的舟楫雲集,水色波光粼粼,悠然自得的水都景象。整體畫面以暖色調為主,橫向筆觸點綴白、藍綠色彩為輔,其中櫛次鱗比的建築運用大片黃色、褐幾何色塊表現錯落有致的前後層次,左方橋墩以高明度的純白色塊巧妙切分水面,最後疊加少許的水藍色點綴,突顯建築物倒影波動的樣態。
1926年出生於桃園的賴傳鑑,於1934年前往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,受到二戰時期的藝術風潮影響,啟發他對於現代繪畫的思考,畫風由寫實主義轉向印象主義,此作為歸國之作,運用色面切割畫布空間,勾勒出臺灣風景。
賴氏身處臺灣戰後政治、教育、文化、語言斷層的變局下,畫作隨著各時代的觀念轉向,早期以具象寫實為主,從日本遊學至臺灣戰後時期,所受到現代主義思潮的啟蒙,進而反思自我創作情感的藝術本質,逐步褪去多餘的線條,以幾何色塊詮釋事物的輪廓與形象,形構成光影交錯的半抽象空間。
藝術家小傳
熱愛藝術與文學的賴傳鑑(1926-2016)生於桃園中壢,1943年赴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系,但因戰爭而中斷返臺。其後他在臺灣任職翻譯和教職工作,閒暇之餘創作新詩、小說發表於《中華日報》、《新生報》、《臺灣晚報》和《今日之中國》、《臺灣文藝》等報刊,因此而結識吳瀛濤(1916-1971)、龍瑛宗(1911-1999)、吳濁流(1900-1976)等文學家。
此外,賴傳鑑也不懈於繪畫創作,自1951年起便積極參與臺陽美術特展、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、全國美術展,並屢獲大獎,他對藝術的堅持和文學的熱愛,交織出作品裡特有的詩性韻味,熱衷於印象主義(Impressionism)和立體主義(Cubism)之色彩空間的切割與構成,也常與李石樵(1908-1995)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楊三郎(1907-1995)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交流。
賴傳鑑在畫家何肇衢(1931-)力推下,在1967年臺北「海天畫廊」舉辦首次個展,隨著作品倍受肯定,不但出版《天才之悲劇》、《巨匠之足跡》和《埋在沙漠裡的青春》等藝術參考書籍,也獲邀參與日本東京都亞細亞美展、IFA國際美術展、中韓美展等國際展覽。時至1980年代,在政府鼓勵地方美展的政策上,他創立「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」,協助地方美術發展,對於桃園地區藝文活動的指點和栽培,功不可沒。
最後更新日期2024-12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