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典藏精選典藏

:::
發布日期2020-10-16點擊次數:57
山水
作品賞析
傅狷夫(1910-2007)此作畫海濤拍岸,松枝迎風。作者落款:「己巳(1989)仲秋寫贈桃園縣立文化中心,覺翁傅狷夫。」姓名章:「傅」(白文)、「狷夫」(朱文)。
畫中水域略成S形,岩岸和其上的松樹位於畫面左側,右側則有遠山恆亙。作者以大筆水墨勾寫岩石輪廓,再施染赭色。海浪以其自創之「點漬法」畫成,不加線條勾勒,而於多處點染淡藍,用留白手法表現光影與水浪造形,捕捉海濤的瞬間動態。崖上松葉以水墨和花青寫意點染來表現受狂風吹拂的動態,僅三兩枝畫出松針。遠山與天空僅用淡墨、淡藍、與淡赭交替渲染,的使觀者視線集中於驚濤拍岸的戲劇化時刻。作者擅於運用工筆與寫意的對比,以及冷暖色的互襯與交融,為寫生式的描繪增添詩情。
傅狷夫渡海來臺時,驚滔駭浪的深刻感受啟發他日後畫海的契機。他經常至北海岸觀海,行走橫貫公路,至阿里山看雲海,為臺灣山水開創出新的繪畫技法,被譽為「臺灣山水代言人」。其來臺後常以驚濤拍岸和阿里山雲海為題,開創「點漬法」以畫海濤、「染漬法」畫雲海,捕捉雲水變幻的動態之美;又觀察臺灣山石紋理,自創「裂罅皴」和「塔山皴」,為臺灣山水風情創造專屬的繪畫語彙。
藝術家小傳
傅狷夫(1910-2007),本名抱青,又名唯一,字覺翁,號心香室主人。17歲時入西泠書畫社,隨創辦人王仁治(1871-1932,字潛樓)習畫,從臨摹古人入手,王氏有「最後一位宮廷畫家」之稱,擅長山水畫。1937年因抗戰入蜀,受花鳥畫家陳之佛(1896-1962)啟發,注重師法自然。1949年來臺,渡海時驚滔駭浪的深刻感受啟發他日後畫海的契機。他經常至北海岸觀海,行走橫貫公路,至阿里山看雲海,為臺灣山水開創出新的繪畫技法,被譽為「臺灣水墨的開創者」。在書法方面則自創「連綿草」書體,以畫法入書。曾任教於政工幹部學校(今「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」)美術系、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(今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」)美術科等校。他亦發起六儷畫會、壬寅畫會、八朋畫會、中國書法學會、中華民國畫學會,對臺灣當代書畫發展影響深遠。1990年移居舊金山。
傅氏來臺後常以驚濤拍岸和阿里山雲海為題,開創「點漬法」以畫海濤、「染漬法」畫雲海,捕捉雲水變幻的動態之美;又觀察臺灣山石紋理,自創「裂罅皴」和「塔山皴」,為臺灣山水風情建構專屬的繪畫語彙,有「台灣山水代言人」之譽。
其曾獲1967年教育部文藝獎、1991年第17屆國家文藝獎書畫藝術創作類、1998年行政院文化獎、2000年文建會第3屆文馨獎。
最後更新日期2024-03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