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20-10-16點擊次數:1227
作品賞析
《八德》是陳界仁於2005年完成的無聲錄像作品,以桃園八德地區為拍攝地點,用獨特的視角紀錄了這個地區的興衰與人民的生活痕跡。此作品共有五個部分,段落間雖沒有連貫性,卻互相呼應著。畫面中呈現了如廢墟般的場景:老舊的電腦、辦公桌椅、散落錯節的電線……藝術家邀請了幾位臨時工,進入這個場景進行「勞動」。
陳界仁善用各個影像的符號元素進行批判,例如影片中前後呼應的「宏觀大鎮」地產廣告招牌,後卻連結到一個廢棄的辦公空間,象徵著前後的意義反差,並請臨時工不斷地重複著同樣的勞動行為,搭配幽閉、陰暗、佈滿灰塵的空間,沒有任何一絲聲響。此作品引領觀者思考何謂勞動、為何勞動等議題。
八德曾經是臺灣工廠勞力密集的地區之一,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,許多工廠紛紛外移至其他勞力更為廉價的國家,造成八德許多勞工頓時失去工作,成為漂泊的臨時工。陳界仁在其創作自述中提到:「雖然我將這件作品取名為《八德》,但我並不是要真實紀錄或具體呈現任何一個叫做『八德』的地方。……它原有的意義和當地生活經驗所存在的『斷裂』關係,就某些角度而言,像是對這些地方發展的『預視』。」
陳界仁善用各個影像的符號元素進行批判,例如影片中前後呼應的「宏觀大鎮」地產廣告招牌,後卻連結到一個廢棄的辦公空間,象徵著前後的意義反差,並請臨時工不斷地重複著同樣的勞動行為,搭配幽閉、陰暗、佈滿灰塵的空間,沒有任何一絲聲響。此作品引領觀者思考何謂勞動、為何勞動等議題。
八德曾經是臺灣工廠勞力密集的地區之一,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,許多工廠紛紛外移至其他勞力更為廉價的國家,造成八德許多勞工頓時失去工作,成為漂泊的臨時工。陳界仁在其創作自述中提到:「雖然我將這件作品取名為《八德》,但我並不是要真實紀錄或具體呈現任何一個叫做『八德』的地方。……它原有的意義和當地生活經驗所存在的『斷裂』關係,就某些角度而言,像是對這些地方發展的『預視』。」
藝術家小傳
陳界仁(1960~)出生於臺灣桃園,高職畢業,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。陳界仁的作品在80年代戒嚴時期,曾以行為藝術挑釁政治體制。1987年解嚴後,創作沉寂,1996年重新開始創作。現為當代國際著名的前衛藝術家。在二十世紀八O年代後期,陳界仁的作品有許多充滿實驗性格的行為表演藝術,其後以電腦後製處理過的歷史照片為主要創作內容,如〈魂魄暴亂〉系列,強烈的視覺衝擊帶來對歷史真實的顛覆想像,揭露歷史、權力、人性、宰制等重新省思。前衛的思想、作品的強烈視覺衝擊,皆成為陳界仁的前衛特色。
藝術家其他作品